2019年学术讲座(16场)

发布时间:2018-03-12 浏览次数:0

1.河北与“丝路”文化

主讲人:胡小满  教授

活动时间:2018年03月07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河北与丝绸之路文化的联系源远流长,由此丰富了当地音乐文化内涵,带来了许多艺术新起色。

主讲人介绍:胡小满,河北师范大学三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燕赵音乐文化研究。发表论文《“味儿”与“劲儿”—民歌吟唱的两个艺术维度》《民歌研究的一例“学案”——<河北民间歌曲选>采集与编辑研究》(《音乐研究》)、《河北燕下都乐器明器的出土意义》(《中国音乐学》)、《倾心探影史 田野求真知——魏力群影戏艺术研究评介》(《民族艺术》)、《冀西抗战作曲家群及其作品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出版专著《中国民间音乐》、《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燕赵小曲》等。

2.蒙古族“敖包”祭祀音声的当代建构:官方与民间视角

主讲人:董波  教授

活动时间:2018年04月11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敖包祭祀仪式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在漫长生活中构建出来的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神圣仪式,源于萨满教的天神崇拜。本次讲座从民族音乐学和艺术人类学视角对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的当代建构进行思考。在当代语境下,蒙古族敖包祭祀的传统正在复兴。现代社会在复制传统的同时,又重构了传统。敖包祭祀在国家(官方)空间和地方民间空间之间编织着某种联系,在运作机制上官方和民间的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讲人介绍:董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后。民进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民进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呼和浩特市政协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论员、文化厅“非遗”评审专家。

已完成的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共11项。专著3部,科研论文59篇(含主要科研论文成果35篇、会议宣读论文20篇、出版论文集4部),科研获奖18项(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4项、校级奖8项)。在本科生及研究生理论与专业课上承担主要教学工作。

3.台湾少数民族音乐暨屏东县泰武小学排湾族民歌文化传承教育

主讲人:蓝雪霏  教授

活动时间:04月25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台湾少数民族音乐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重要资财。屏东县泰武小学排湾族对合唱有着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操作方式。他们认为合唱是一种不同声音特质的文化集合,是教孩子们学会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的生命和学识的重要路径。他们的民歌文化传承不仅做出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还从在地文化之根延伸出国际视野,是台湾教育改革浪潮及该校整个教育改革理念实施的一个代表,它彰显了排湾人在民族文化道路上持续接力、一路迅跑的勇敢。

主讲人介绍:

蓝雪霏,是我国在音乐学科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原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她主攻闽台音乐、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关注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农民工音乐等问题,以其特有的方式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并将研究成果带向国际论坛;发挥音乐学者的特有优势,为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跨域学科提供可能性的研究参考;身体力行于传统音乐教学。

出版的专著有《畲族音乐文化》、《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发表论文有六十篇(绝大部分载于国家权威刊物),曾独立承担多项艺术科学国家级课题并参加多项国家重点课题音乐部分的撰写。曾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连获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三等奖,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第六届三等奖、第八届铜奖;2010年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以“音乐学家蓝雪霏”、《音乐研究》2013年第2期“中国当代音乐学家”专栏以“中国传统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蓝雪霏”作专版介绍。

4.意大利布鲁松歌剧研究院访学讲座(留学回国人员考核汇报)

主讲人:许晖  副教授

活动时间:05月09日15时30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此次讲座主要是分享在意大利布鲁松歌剧研究院的半年访学经历及访学的收获。从学、思启、游、艺研这四个板块展开,最后是回国后的思考和感受,以及回国后对我院声乐系的展望。

主讲人介绍:

许晖,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声乐演唱与教学。

2018年4月赴意大利布鲁松歌剧研究院访学,师从pianista maestro Buruson、Roberto、Barrli,及帕尔马音乐学院声乐教授Bizzi学习演唱;访学期间,还有幸与罗马合唱团著名指挥Frisena教授学习交流;并于2018年8月4号在达芬奇故乡CERRE.GUIDI,美帝奇家族达芬奇博物馆广场前参加大型庆典活动,与交响乐团合作,成功演唱著名歌剧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Sahara dream》.受到当地人们的一致赞誉。

2018年9月2日在VERRE.GUIDI举办了“感恩有你”个人独唱音乐会,音乐会受邀了罗马音乐学院男高音王天启,以及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DONATO  AGOSTINELLI,音乐会圆满成功。

5.管子与雄县“音乐会”

主讲人:史军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活动时间:05月16日14时30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管子的基本构造与特点;相关技术的传统学习;在雄县“音乐会”中的作用、典型技巧、代表曲目等。

主讲人介绍:

史军平,1966年生,河北省雄县雄州镇亚古城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村“音乐会”会长。

擅长管子技艺,并熟练掌握乐会的各种乐器演奏技巧。2018年入选《光明日报》主办的全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同年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北“燕赵文化之星”。曾在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演出,得到学界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6.从“亚非拉”到“一带一路”

主讲人 :俞人豪  教授

活动时间:05月30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以本人的亲身经历谈世界民族音乐专业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主讲人介绍:

俞人豪,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和音乐教育系音乐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先后被东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现任该社总编辑。

1978年进入音乐学系从事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80年代中期作为访问学者通过国家考试由教育部选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进修比较音乐学。回国后相继开设了7门本科与硕士课程。已经培养了世界民族音乐方向的多名学士、近30名硕士和10名博士,音乐教育方向的3名硕士,现有两个方向的在读硕士研究8名,博士研究生3名。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在多个刊物上发表译文和论文。到现在为止发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专业的论文五十余篇,著作6部,德语和日语译著11部。

7.近代来华西人与域外中国音乐研究

主讲人 :宫宏宇  研究员

活动时间:10月09日15时30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国内学界历来有译介日本及韩国学者中国音乐成果的传统。但对欧洲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却较少瞩目。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音乐研究从诞生伊始便是一个国际性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是从192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本讲座将围绕以下几个话题来讨论二十世纪域外中国音乐研究之历史与现状:16世纪天主教传教士眼中的中国音乐;18世纪耶稣会士对欧洲中国音乐话语权的主宰;中国音乐在18、19世纪的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研究多元化;民国期间来华西人的几部中国音乐专著;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中国音乐研究;改革开放后,海外中国音乐研究的新趋向。

主讲人介绍:

宫宏宇,新西兰华裔学人。自1996年起在奥克兰理工大学、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任教。现任新西兰英文《新西兰亚洲研究学刊》书评编辑,西南大学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音乐交流,上海开埠后西人音乐生活研究,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研究,传教士与中国。已在荷兰《磬》(CHIME)、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音乐》《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刊上发表中英论文、译文百余篇,应邀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二十余篇。著有专著《来华西人与中西音乐交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西洋乐人、乐事考(1843-191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8.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咏叹调解析

主讲人:安德烈.安博罗西尼   教授

活动时间:10月29日15时00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1.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主要代表作曲家及代表歌剧咏叹调,我学院声乐系部分老师进行作品的范唱。

2.解析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作品,引申介绍浪漫主义时期之前的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歌剧特点,演唱方式的与现在的不同点,举例说明。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作品与真实主义时期的歌剧作品的不同点,演唱方式的不同点。

主讲人介绍:

安德烈·安博罗西尼教授,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著名艺术指导。意大利"雷纳托·布鲁松"国际声乐大赛评委;意大利诺尔玛国际音乐节评委;意大利维罗纳政府歌剧院歌剧学院特聘最高级别艺术指导教授;意大利维罗纳国立音乐学院教授,钢琴表演与艺术指导双专业方向硕士生导师;西班牙格拉纳达音乐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罗辛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作为艺术指导,曾与著名指挥家Renzetti、Pinzauti 、De·Bernart、Desderi、Veronesi、Nanut、Webb、Dowse、Peskó、Dantone等指挥家合作,足迹踏遍欧洲。

室内乐方面曾与著名小提琴家Pietro Rigacci和大提琴家Mauro Minguzzi组成三重奏组合,在欧洲多个国家巡演并获得多项国际奖项。

曾应邀在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中国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院校讲学。

9.管子与子位吹歌

主讲人:张占民    

活动时间:10月31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管子的基本构造与特点;相关技术的传统学习;在子位吹歌中的作用、典型技巧、代表曲目等。

主讲人介绍:

张占民,子位吹歌第九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定州市红星子位吹歌艺术团团长,定州市子位吹歌艺术学校业务校长。他的演奏技巧娴熟,表演细腻、音色圆润。尤其对作品理解深刻,对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诠释能力,咔戏河北梆子《大登殿》和京剧《智斗》是他的保留曲目。他的演奏韵味丰富多变,模拟人声惟妙惟肖,受到界内人士和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从艺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吹歌艺术表演活动,经常组织带领民间吹歌艺术团参加全国及省内外的重大文艺演出和赛事活动,并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16年张占民被批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子位吹歌2008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子位吹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项目子位吹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占民既是子位吹歌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如今,张占民除带领吹歌艺术团巡回演出外,正积极广泛的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子位吹歌艺术后继人才,为子位吹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0.审视音乐的双重视角

主讲人:张伯瑜   教授

活动时间:11月06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通过新创作的和传统的音乐样本,分析和阐释音乐作为艺术和作为文化的双重性质。

主讲人介绍:

张伯瑜,博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专著有: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llections (芬兰 Turku大学出版社);《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乐谱收集》(增订版,中英文双语。中国音乐理论金钟奖优秀成果奖);《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大学版协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译著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英译中);《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英译中);《中国音乐术语英译900条》(中译英);Chinese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中译英)。

11.如何在声乐比赛中更好地诠释歌曲

主讲人:李鳌  副教授

活动时间:11月14日15时30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歌唱中的语言、语感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训练的方法。解释“声从情起、情动声动、声情并茂”并剖析如何用情歌唱。如何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保证比赛中发挥稳定。

主讲人介绍:

旅美低男中音歌唱家。国际顶级艺术家培训计划梅罗拉成员和阿德勒高级训练班成员,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青年歌唱家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男中音歌唱家魏凡俭教授学习声乐演唱。现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旧金山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芝加哥抒情歌剧院、西雅图歌剧院、犹他歌剧院、北卡罗来纳州歌剧院、比利时国家歌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歌剧院、韩国国家演艺中心、台北高雄歌剧院等剧院签约歌唱家。主演过《魔笛》《女人心》《唐璜》《卡普莱蒂和蒙太奇》《爱之甘醇》《卢克莱齐亚·保尔加》《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卡门》《管家与女仆》《费加罗的婚礼》《叶甫盖尼·奥涅金》《唐·帕斯夸莱》《诺尔玛》《艺术家生涯》《托斯卡》《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剧。

曾获:2008年第八届中国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声乐比赛铜奖。2011年获台北世华大赛头奖,最佳艺术歌曲演唱奖,最佳歌剧角色诠释奖。2013第21届多明戈operalia世界歌剧大赛男生组第一名。2014大都会歌剧院歌剧比赛冠军。2015第15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最受观众喜爱歌手奖。2017第8届日本静冈国际歌剧大赛亚军。2018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皇国际声乐大赛第三名。2019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第一名)。

12.音乐学专业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的若干问题

主讲人:俞人豪  教授

活动时间:11月28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是介绍本人指导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相关经验,另外还有对学院王森基金论文比赛获奖论文进行点评后的感受。

主讲人介绍:

俞人豪,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和音乐教育系音乐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先后被东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和吉林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现任该社总编辑。

1978年进入音乐学系从事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80年代中期作为访问学者通过国家考试由教育部选派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进修比较音乐学。回国后相继开设了7门本科与硕士课程。已经培养了世界民族音乐方向的多名学士、近30名硕士和10名博士,音乐教育方向的3名硕士,现有两个方向的在读硕士研究8名,博士研究生3名。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在多个刊物上发表译文和论文。到现在为止发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专业的论文五十余篇,著作6部,德语和日语译著11部。

13.歌唱中的吐字咬字与声音的直接关系

主讲人:马金泉  教授

活动时间:12月5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剖析非歌唱和歌唱用吐字咬字的区别,阐释“以字带声”的中国声腔艺术理论,探讨如何获得欧洲传统唱法审美下的美好歌声,以及如何用美声唱好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声乐作品。

主讲人介绍:

马金泉,男中音歌唱家、声乐表演艺术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并任北京大学歌剧院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等高等院校特聘研究员、教授及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

曾海外留学十年,归国从教后优秀学子辈出。著有《关于“威尔第男中音”》《关于“字正未必腔圆”说》《迪里拜尔:用心的艺术用心的人》《黄英:一个有尺度的歌者》《内敛、低调走春秋—记著名声乐教育家黎信昌教授》《群雄煮酒论高音》(上、下)、等著作、论文、文章和评论百余篇。

14.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与演唱技巧探究

主讲人:阿图尔.斯塔法诺维奇  教授

活动时间:12月11日15时00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的音乐风格和声乐演唱技巧。假声男高音在欧洲艺术舞台的重要性,及现今巴洛克音乐在音乐学院中的培养方式与学制等内容。

主讲人介绍:

阿图尔.斯塔法诺维奇教授,波兰肖邦音乐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获得了维也纳举办的莫扎特国际声乐比赛“最佳假声男高音维男乔.劳兹尼奖”一等奖。演出足迹遍布欧洲各大剧院,并出版发行了很多DVD和CD的演唱专辑与歌剧。

15.音乐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漫谈

主讲人:秦序  研究员

活动时间:12月12日15时45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以音乐学家的视角阐释音乐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主讲人介绍:

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并任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以及三院校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曾任国家艺术科研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执行副总主编及分卷《隋唐卷》主编,为多卷撰稿。有若干论文发表,并先后选编为论文集《一苇凌波》《传统在召唤》。曾独撰或合馔《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中华文化通志·乐舞志》《六朝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物质文化史·乐器卷》等。曾参与古琴音乐、白族绕三灵等项目申遗,曾是我国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组专家之一。

多次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音协金钟奖评委;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学刊《中国音乐学》副主编;近年又应邀任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传播》副主编。

16.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学实践

主讲人:项阳  研究员

活动时间:12月27日14时30分    

地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历史人类学作为音乐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有许多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讲座者运用这种方法在国家礼乐制度、宗教音乐、乐器与乐种学考察、音乐史学与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富有新意的成果。

主讲人介绍:

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乐府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有《中国弓弦乐器史》《山西乐户研究》《乐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载者》(日本大阪,日文版)等多部专著,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等多种著述,出版《当传统遭遇现代》《以乐观礼》《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宗教音声·礼俗用乐》等文集,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主编的《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获国家2019年度出版基金资助(13种,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曾任《中国音乐学》主编,现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音乐·舞蹈》执行编委,《音乐研究》《民族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艺术学研究》编委。


上一篇:2017年学术讲座(21场)

下一篇:2021年学术讲座(25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