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学术讲座(21场)

发布时间:2017-05-11 浏览次数:0

1.从当前就业需求看音乐专业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主 讲 人:周旭光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03月02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严格治学态度,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掌握坚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和系统的音乐教学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关于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现状、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从事音乐理论研究、音乐表演实践和专业教学工作。基于此,从学生自身而言,应该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唯如此,方能真正胜任未来的工作需求。

主讲人介绍:周旭光,河北省三河市人,河北省音协理事,廊坊市音协副主席,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第五、第六届廊坊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廊坊市委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优秀教师”。近年来,参与策划、组织大型演出近百场,受到民盟中央、全国文明办、文化部、省教育厅、教育工委、廊坊市委、市政府、民盟河北省委表彰10余次。在《人民音乐》等国家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音乐作品近20首;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20余项;指导学生表演获教育部二等奖2项,省级一、二、三等奖近20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一项,主持省级课题4项,厅级课题3项;主编全国高校“十一五”系列音乐教材一套(10余部)。

2.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漫谈

主 讲 人:胡景敏  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17年03月16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分为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三个层次。从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1917年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产生了以之为对象的批评和研究。现代文学的历史化开始于1920年代初,之后经过了资料积累、文学史撰写、1949年后学科的逐步建立、新时期后的二次调整、新世纪的文化研究等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需要不断更新,学科的未来前景依然广阔。

主讲人介绍:胡景敏,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巴金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巴金<随想录>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艺术》。

3.守望经典——我读《道德经》

主 讲 人:邢建昌  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17年03月30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讲座将从《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和《道德经》与中国艺术的审美指向等几个方面,详细阐释《道德经》这部国学经典。

主讲人介绍:邢建昌,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位办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文艺美学、文学理论和当代文化批评。在《文艺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文艺美学研究》等学术专著6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观点被《科学时报》《北京日报》和《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引。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从审美意识形态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研究。专著《理论是什么——文学理论反思研究》获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学成果《现代形态的美学教学体系》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社会职务主要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4.音乐语汇中的格调与情致

主 讲 人:吴玉霞  一级演员

活动时间:2017年04月02日15时00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将演奏与理论讲述融为一体,来阐述:音乐语汇中的格调来自于艺术审美的理解力与感悟力,音乐语汇中的情致来自于艺术审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美学观点。

主讲人介绍:吴玉霞,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青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艺术、理论、新闻、出版等界别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及论文评阅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客座教授。

1980年获首届全国琵琶比赛二等奖。近年来,多次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等演出中反响强烈。录有《情寄长白山》《吴玉霞琵琶琴韵》《千秋颂》等CD、VCD数十张;为《末代皇帝》《风月》等电影、电视剧录制音乐,创作及首演作品有《春秋》《风戏柳》等,发表文章和出版书谱《东瀛琵琶行》《琵琶演奏曲集》等。

5.“现代主义音乐”在民国(1927-49)的启程与终结

主 讲 人:李岩  研究员

活动时间:2017年04月13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现代主义音乐”进入中国,非一蹴而就、更非与生俱来,特别在“吾从周”——复古之风甚嚣尘上的国度,她的进入,绝没那么简单。故“进入‘现代’即具现代性”,只能是异想天开式“臆语”;她必经提倡与推广才能深入寻常百姓家,而其进了又出,出了又进,呈颇具中国特色的一大景观;但至今,其进出轨迹、历史节点、代表人物、现代性音乐形态……依然是一笔糊涂账。有鉴于此,笔者编写此PPT。并进一步质言:“现代有现代的音乐”[柯政和(1927:2)]其历史进程,从1927始,至1947成一高峰,中经苏联批判现代音乐(两端:肖斯塔科维奇代表的现代音乐、爵士乐)的影响,后这一影响变成实际的操守并在1949年占据了领导地位。至此“现代主义音乐”退出了新中国的音乐舞台。

主讲人介绍:李岩,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音乐学》杂志(国家中文核心期刊音乐类首席期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中国音乐年鉴》(2003、2004、2005、2007卷)主编。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供职。社会兼职: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乔羽音乐学院、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中北大学等11所高校兼职教授。重要著述:《情深至吻:上海中华口琴会及其推广的音乐》《缤纷妙响:澳门音乐》《朔风起时弄乐潮》《不忍乐史成灰》《乐不惊人誓不休:冼星海111跨世纪念》等137篇专著与文章。

6.“红色”手风琴文化研究

主 讲 人:单建鑫  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17年05月04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20世纪中、后期,中国手风琴艺术借助特殊时期的政治环境由国家行政力量自上而下以“红色的符号”身份推广进行了强力传播,这充分证明了本土政治经济等文化环境对音乐现象的强大操控作用。

主讲人介绍:单建鑫,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长,兼任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分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巴扬(键钮手风琴)表演方向艺术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学方向博士。主持项目获第十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七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7.田野反思——“藏彝走廊”乐舞文化研究心得

主 讲 人:杨曦帆  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17年05月18日16时30分    

地    点:音乐学院302教室

讲座内容:梳理从2000年开始的研究,呈现田野工作体验,从中整理学科理念,反思学术得失。

主讲人介绍:杨曦帆,民族音乐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先后求学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学士)、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UB)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访问学者);先后在成都音乐舞剧院交响乐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职;先后主持、参与课题多项,著有《“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音乐的文化身份——以“藏彝走廊”为例的民族音乐学探索》等学术著作,在《音乐与表演》《中国音乐》《音乐艺术》《民族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8.“世界音乐观”在当代音乐创作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主 讲 人:安平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05月25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世界音乐观是本人基于“世界音乐”(World Music)——中国学术界称为“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与教学”这一民族音乐学的应用学科提出的一个用于音乐创作与实践的新理念。这是一种建立在对世界音乐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基础上的所形成的音乐创作和实践观念。该创作理念的特点是强调音乐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间的关联性与融合性。该讲座将结合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本人的音乐创作实践,回答诸如“什么是音乐?”“我们为什么创作音乐?”“我们要创作什么样的音乐?”和“我们怎样去创作音乐?”等问题。

主讲人介绍:安平,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世界民族音乐教研室主任,中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秘书长。著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世界民族音乐》等。同时长期担负着大量来自各国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术讲座、工作坊和文化交流演出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作为作曲家他创作有音乐剧、音乐歌舞音乐、歌曲等作品30多部,并为15部以上的影视与600多集动画系列剧创作音乐。2004年至2009年间,作为中国国家文化部“西部作曲理论培训班”专家讲学组组长,分别赴西藏、新疆、甘肃、贵州、云南、青海等地举行《世界民族音乐与作曲》的讲座;2017年2月他作曲的彝族古剧《撮泰吉》,应邀于133届法国尼斯狂欢节组委会在法国尼斯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被尼斯市政府授予最佳表演剧目;他作曲的《美猴王》《水漫金山》和《西游记的故事》等6部52集系列动画片曾获国家级动画长片大奖。

9.一位老农吟唱着的传统

主 讲 人:李观文  民间艺术家

活动时间:2017年06月08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一位庄户歌者与我院联袂奉献给“中国文化遗产日”的礼物。

主讲人介绍:李观文,河北省行唐县农民唱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是一位老农,唱歌六十载,会唱百余首民歌,尤其爱唱《探妹》《小五更》《画扇面》《四辈玉妹》等时调。方言土语、岁月热词、音声韵味,映现着燕赵小曲的历史样貌,演绎着中国民歌文化的鲜活记忆。

10.“乐改”纪事本末

主 讲 人:高舒  副研究员/博士

活动时间:2017年06月16日14时30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20世纪对民族乐器而言,是一个改天换地的时代。一场大规模改革,从政府到民间、从乐团到乐班、从院校到工厂、从学术到实践、从尝试到经验,涉及几乎整个音乐家群体,也让乐坛上奏响了新的中国声音。

主讲人介绍:高舒,女,音乐人类学博士,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负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及相关“非遗”工作。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近30篇,参编“非遗”书籍6卷(本),承担并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7项,主持1项。

11.音乐本体分析对音乐实践及其论文写作的意义

主 讲 人:马玉峰    教授/博士

活动时间:2017年06月22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音乐本体分析是指对音乐作品乐谱文本的相关作曲技术分析与研究,属于对音乐作品的“前景”分析,主要包含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中学习的内容。音乐本体分析的直接结果是认知音乐作品形态的构成,主要目的之一是服务于音乐表演实践,更加准确地诠释音乐作品。音乐本体分析与音乐表演论文的写作密切相关,一脉相承,如何将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及其演奏、演唱处理实现真正的有效“链接”,增加论文的逻辑结构力,也是当下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讲座将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的模式,讨论音乐本体分析对音乐表演实践及其论文写作的功能意义。

主讲人介绍:马玉峰,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教授,先后获得河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讲授的主要课程有《乐理》《和声》《曲式》《复调》等,并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人民音乐》《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创作》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中央音乐学院以及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社科联、教育厅、文化厅的近二十项科研项目,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河北省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第五届河北省音乐金钟奖文艺理论一等奖”等,参与的课程《视唱练耳》获得了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省精品课程,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分别被评为2013年度燕山大学与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2.领略莫扎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主 讲 人:童卫东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09月11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 莫扎特的作品在音乐殿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举世公认的检验演奏者音乐技能与文化内涵的试金石。童卫东老师将从社会文化、“德奥音乐体系”等角度来阐释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内涵。通过大师的讲解,再结合小演奏家的演奏来显示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音乐魅力。

主讲人介绍:童卫东,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室内乐学会理事,文化部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组委会秘书长。1984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奖,96年获得德国DAAD基金会奖学金并由国家教委公派赴德国留学,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00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所教学生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以及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多次获奖。1999年9月组建中央音乐学院四重奏团,成功举办过多场音乐会。参加过匈牙利柯达伊、巴尔托克四重奏团以及斯特恩、罗斯托波维奇的大师班,参加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和美国曼菲斯的音乐节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2004年3月至2007年三月被聘为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小提琴音乐课程主讲,每周在音乐频道滚动播出,得到了全国音乐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并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成DVD出版发行。

13.走进世界民族音乐的百花园

主 讲 人:陈自明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09月21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通过各国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展示了人类多样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在音乐学习当中拓展思路,增长见识,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音乐。

主讲人介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音乐百科全书编委及世界民族音乐分支主编、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理事。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文化部乐器改革组副组长,文化部科技委员等职。出版有《拉丁美洲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东方音乐文化》(合著)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新著《印度音乐文化》即将出版。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60年代从事民族乐器改良工作;70年代开始研究亜非拉音乐;80年代率先开设了“外国民族音乐”“亚洲音乐”“南美音乐”等课程。1988年获巴西政府授予的“维拉洛博斯纪念奖章”。1996年发起并成立《世界民族音乐学会》。曾率团岀访缅甸、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国。先后赴印度、西班牙、古巴、美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33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他最先把钢鼓引进中国;最先向中国介绍印度西塔尔大师拉维香卡;78岁到安第斯高原和亚马逊丛林采风;83岁到加勒比海地区参加钢鼓狂欢节。

14.走进梅山文化

主 讲 人:谭建光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09月28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湖南省中部自古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猱着人类渔猎、农耕并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这种文化繁衍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歌舞艺术;20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者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一文化概念得到了海内外的认同。

主讲人介绍:谭建光,三级教授,湖南三百艺术人才扶持对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民俗研究院副院长,广西百色学院“柔进型”教授。多年来,主持和参与研究各类科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各类教材教程9部,创作作品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全国荷花奖、东盟国际音乐奖等。代表作《湘中民歌的音调特征研究》《<春之祭><彼得鲁什卡>配器研究》《大学音乐》《梦里妈妈》等,1998年任大型电视剧《伟大的旗帜》音乐主创,该剧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创作歌曲《吹响木叶不用媒》被选入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民歌晚会,并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15.“行”与“思”的距离——与河北师大音乐学院研究生们的对话

主 讲 人:田培培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10月20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田培培教授将以其三十余年的高校舞蹈教育及国际化视野下的硕博研究生人才培养经验为源泉,以导师的角色与研究生同学们展开近距离对话,深入诠释研究生“行动力”与“思考力”的精准定位、核心要素及二者间的内在关系,全方位解答研究生学习期间普遍面临的“学什么”“怎么学”“为谁学”等疑惑与困扰,以期引导研究生们通过实效性方法和路径缩短“行”与“思”的距离,领悟研究生学习的真谛。

主讲人介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舞蹈专业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艺术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2017年由“清博大数据”与“学术中国”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校最具学术影响力200强”教授,兼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韩国祥明大学终身特聘教授等职务。艺术创作及学术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曾任新加坡1994年及1995年“国庆日大型艺术表演”总导演等。在舞蹈教育、创作、艺术经营领域拥有系统的学术体系,出版相关著作10部、发表权威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及主持省部级课题12项,《蝶韵》等30余部原创舞蹈作品先后获“荷花奖”、“桃李杯”等国内外重要比赛奖20多项,历任“荷花奖”“CCTV电视舞蹈大赛”“我要上春晚”“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青年群舞大赛”“首尔国际舞蹈大赛”等国内外重要大赛评委。

16.法国音乐与音乐教育

主 讲 人:高远   艺术评论家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02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法国——一个崇尚艺术的国度,细腻的风格、丰富的色彩、强烈的画面感、回味无穷的意境成为法国音乐的显著特征。这片神奇的土地还是全世界音乐家心驰神往的圣地,在这里留下了一代代音乐巨匠的足迹和心声。法国文化部更提出把音乐教育当国策以及“让所有孩子都唱起来”的口号,以使最广大民众平等享受文化。正是这样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群众音乐普及机制,使得法国具备了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但人才辈出,更让民众享有诗意的生活,赋予了法国多情浪漫的艺术之风。

主讲人介绍:高远,旅法音乐家、艺术评论家。长期从事中法文化、艺术、学术、教育交流,获法国政府奖学金、法国亚洲中心奖学金,享有巴黎国际艺术城专家工作室。作为旅法杰出艺术家曾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先生的接见。 著有《江山如此多娇——中国文化年评论集》《情怀巴黎——走入法国音乐家的情感家园》《贝多芬传》《音乐这扇门——中国近现代名家音乐散文集》《在北大听讲座》等。

17.十首中国歌曲歌词简析

主 讲 人:马子兴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16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对古诗词歌曲《满江红》《大江东去》《花非花》《长相知》,当代歌曲《梅花引》《思乡曲》《康定情歌》《回娘家》,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不同角度的论述。

主讲人介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校学术带头人,俄罗斯马克西姆·米哈伊洛夫国际声乐比赛一、二、三届评委。出版有个人演唱专辑《黄河颂》《古稀之声》,专著《歌海觅真》《歌海忆踪》。

18.乐种学与模式分析法

主 讲 人:袁静芳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23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203教室

讲座内容:概要地介绍《乐种学》建设的背景、意义以及基本理论的框架结构。重点介绍《乐种学》在音乐分析中所采用的“模式分析法”。模式分析法是依据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同模式结构特征,结合纵向历史文献资料与横向文化背景、艺术特征等诸要素综合分析考察研究的方法。

主讲人介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主要论著有《民族器乐》《乐种学》《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主编)等10余部,研究文章百余篇,获得多种奖励。 20世纪80年代提出乐种学学科建设问题。论著《乐种学》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5年建立了“佛教音乐文化研究室”,组织召开了九届国际性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主编《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为中国佛教音乐文化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局面。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承担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013年“音乐数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二等奖”(集体)。

19.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主 讲 人:蔡际洲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12月01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阐述中国区域音乐环境所涵化的人文样态及其对音乐艺术的深刻影响;近三十年来中国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就与特色,对开展各种音乐艺术研究颇具方法论的意义。

主讲人介绍:历任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副主编、音乐学系主任等职。现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编辑学、音乐学学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独撰、合著、参编专著、教材《引商刻羽:长江流域的音乐》等20余部,发表论文、译文、评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等100余篇。

20.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导、演

主 讲 人 :田露   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12月22日10时00分    

地    点:音乐学院小剧场

讲座内容:介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创作和表演方式上,从丰富的文化题材中提取经典纯粹的东西,用艺术的手段渲染到极致,使作品的民族性走向国际性。

主讲人介绍:田露,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教授,著名编导,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全国舞蹈比赛、桃李杯、荷花杯舞蹈比赛评委。1991年以来,在《舞蹈艺术》《舞蹈学院学报》《舞蹈》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多部著作,主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田露老师的作品在各类国家级专业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奖:《翠狐》获第八届北京市舞蹈比赛专业组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表演三等奖;《孔雀飞来》获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表演三等奖,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表演三等奖;《红珊瑚》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十佳作品奖,第六届荷花杯舞蹈比赛金奖;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创作剧目《京华情韵》,获北京市先进个人奖;《那一别》获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剧目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长调》获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剧目创作三等奖、优秀表演奖,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银奖,第十届荷花杯舞蹈大赛评委会特别奖;《尼苏妹诺》获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森林孔雀》获第八荷花杯舞蹈比赛表演金奖;《清风响铃》获东北三省舞蹈比赛金奖。

21.乐种学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北十番乐为例

主 讲 人:崔晓娜   副教授

活动时间:2017年12月28日15时45分    

地    点:音乐学院203教室

讲座内容:乐种学是专门研究乐种的一门学科。乐种学对传统乐种的考察、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讲座以河北十番乐为例案,阐释介绍乐种学在乐种音乐形态研究中相关理念和方法。其中,“乐队组合在乐种中的类型化特征”为乐种体系的类归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依据;“乐队组合在乐种中的历时性与多重性的特征”对认识与分析传统乐种乐队组合的不同形式与相同形式的重叠具有重要的价值;“宫调中不同指法的类归”是把握传统乐种宫调研究的重要原则;“类型性的模式结构”是寻找传统乐种稳定基因与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主讲人介绍:崔晓娜,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现为石家庄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兼任河北省音乐家学会理事,河北古琴学会副会长。2004年香港浸会大学音乐艺术系客座研究学人;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参与基地开放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研究,并担任项目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曾多次参加在中国大陆、韩国、台湾等地举行的“东北亚佛教音乐研讨会”,以及国内的中国传统音乐及民族音乐学相关学术活动,大会提交并宣读论文。先后发表国家、省级论文、参编教材等多部(篇)。论文《河北省保定易县十番会现状的考察与研究》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类三等奖。

上一篇:2016年学术讲座(22场)

下一篇:2019年学术讲座(16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