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赴四川阿坝地区参加羌族“夬儒节”活动田野考察实录

发布时间:2017-03-29 浏览次数:0

2017年2月23日,2016级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在赵书峰教授的带领下前往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蒲溪乡,参加当地一年一度的祭祀盛会——“夬儒节”。“夬儒节”这一名字是由羌语音译过来的,汉语意思为“祭山会”。它于2014年6月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蒲溪乡羌族群众特有的春祷祭祀习俗。活动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是羌族人为了祭祀神灵,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美满而举办的。此次前去参加的夬儒节是由当地政府组织的,因此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视。

夬儒节每年的举办地各不相同,今年举办夬儒节的大蒲溪村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东部,海拔约为两千六百六十千米,是大蒲溪乡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落,根据与当地较为有,此地也是夬儒节的发源地。夬儒节这场活动除了大蒲溪村的村民要参加之外,蒲溪乡的河坝村、休溪村等村落的村民都要前来参加这一盛大的节日。

在今年举行夬儒节的前一天晚上,当地的释比们(也称作“端公”)会在本村寨进行请神诵经仪式。在正式的请神仪式之前,释比们身穿祭祀服饰,手持羊皮鼓,一部分以沙树点燃的篝火为中心,面对面的围圈而站,另一部分释比手拿“柏树丫丫”立于一侧。站于篝火前的释比们在唱经期间,会将前两个碗中的水和米向天空抛洒,意为祈求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在这个这个过程之后,释比们会暂停诵经,面对沙树篝火围圈而坐,这时的手拿柏树丫丫的释比们立于唱经释比们的身后。当这些工作准备好后,由右手握权杖,左手拿响铃的释比发出铃声的信号,这时其他手持羊皮鼓的释比们开始击打羊皮鼓,释比们开始唱经。整个过程大约八分钟。在此之后,诵经的队伍会向请神房出发,一路上击打羊皮鼓、晃动响铃,并且持续唱经。到达请神房后,释比们围绕已经点燃的沙树篝火而坐,进行唱经。在请神房,释比们的唱经共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间隙的时候都会有人递上白酒与烟,意为犒劳释比。在前两阶段唱经时,释比们坐于请神房一角,而手扶柏树丫丫的释比们则站于一旁。在第三阶段唱经时,手持羊皮鼓和响铃的释比们全体面朝供奉神灵的地方而跪,全程以跪拜的方式唱完这一段经。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时,释比们围绕沙树的篝火而站,无人唱经,所有的释比们只绕圈跳羊皮鼓舞。当羊皮鼓舞结束的时候,当晚的诵经仪式也就全部结束了。

释比们所唱的经文虽然每段曲调不同,内容也不同,但其旋律十分动听,流动性较强,民族音乐的特征也极为明显。而羊皮鼓和响铃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并且由于诵经的全部释比为民间艺人,所以唱经时击打羊皮鼓的鼓点是十分不整齐的。由于大部分释比年事已高,嗓音条件已经衰退,所以当晚的请神诵经主要由年轻释比王小刚来主唱。由此可以看出,释比唱经在羌族地区持续存在并一代一代传承。

夬儒节当天最为重要的是释比戏(也称为“羌戏”)的环节,在表演之前,会首作为代表来发言。之后就开始释比戏的正式演出。释比们共有十二位,释比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单独跳出来表演,表演时所说的话为羌语。这十一位不同的人物以及第一位发言的会首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释比戏。必须要提到的是,在十一位表演释比结束喊话或者对话之后,都会向着一角的稻草人做象征性的鞭打,每人三下,这是对不好的东西、不好的行为等等一切不好的东西的斥责。在鞭打的稻草人的一旁,坐着两位敲打羊皮鼓诵经的释比,他们是为了净化那些不好的东西而进行唱经。

释比戏不仅是夬儒节中最重要的环节,这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表演于一身的戏剧形式,更是在羌族具有极高的地位。几乎所有羌族人都有这样共同的认知:释比戏在早先的时候更是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这种制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律法规。它可以约束并规范当地人的生活行为,告诉每一个人孝敬父母、勤劳刻苦、踏实肯干等美好品德是好的品行,而鸡鸣狗盗、好吃懒做等等是需要唾弃的行为。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知恩图报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规避那些负面行为。这在无意间就向我们传递着当今所倡导的正能量,它所包含的思想在我们现今看来是符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除此之外,共同庆祝的活动还有萨朗舞(锅庄的一种)、龙舞、拔河等等。夬儒节这个“春铸”的活动,使我们感受到了羌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崇拜。他们认为通过这种祭祀仪式可以保佑家宅平安,生活幸福美满等等。人们也以释比戏中所倡导和抵制的事情,为自己的做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正确的观念和信息,并为其世代沿用。虽然夬儒节作为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存在,但它对于羌民族传统文化的恢复、自我认同的意识的加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一:释比诵经请神



图二:羌族释比跳羊皮鼓舞



图三:释比戏表演



图四:夬儒节当天村民们的拔河节目



图五:仪式前的师生合影



上一篇:民族音乐学专业研究生杨文芃入选“第二届EM研习沙龙暑期活动”主讲会员

下一篇:我院师生参观《阿拉伯之路》展览